台灣區人工飼養鴕鳥協會 -- 3.小鳥階段疾病防治
加入最愛 | 會員中心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討論區 | 聯絡我們 | 部落格 | 鴕鳥Q&A
鴕鳥消費資訊
協會輔導資訊
協會相關資訊
鴕鳥資訊簡介

3.小鳥階段疾病防治   
小鳥階段疾病防治

中興大學獸醫系  林子恩教授
台灣區人工飼養鴕鳥協會  郭旭英秘書長

一、幼鳥疾病及病因一覽表

表7-3. 幼鳥疾病及病因
症 狀 可 能 病 因
胚胎異位 1. 孵化期間失重
2. 通風不良,孵出幼鳥虛弱
3. 人工太早幫忙出蛋殼
4. 種蛋斜放
卵黃殘留 1. 感染
2. 孵化期間失重
3. 通風不良,孵出幼鳥虛弱
4. 幼雛維生素給與過多
5. 孵蛋器內種蛋過擠
6. 保溫期間過擠
7. 整晚點燈
8. 育雛舍內通風不良
9. 保溫器過熱
10. 餵食過早,飼料能量過高
食滯 1. 感染氣囊炎、腸炎及肝炎的後遺症
2. 保溫期間過擠
3. 墊料的突然改變
4. 買進時移動
呼吸問題 1. 育雛舍內通風不良
2. 買進時移動,常發生運輸熱病
3. 沙床加上通風不良(黴菌性肺炎)
4. 腹水產生,因保溫不足及饑餓
下痢 1. 過熱的保溫加上感染大腸桿菌及梭狀桿菌
2. 飼料的突然改變
3. 感染病:沙門氏菌、冠狀病毒
4. 彎曲菌性肝炎

二、水腫病(Edematous chicks)

    即經過42天的孵化期仍然無法出蛋殼之胚胎,或出蛋殼2-3天之小鳥,全身皮下水腫液堆積,主要原因是孵化機器濕度過高(25%以上),正常的孵化溫度是97-98oF,濕度是20-25%。在蛋殼內死亡的小鳥除了肉眼上的水腫外觀之外,並無明顯病變。

三、鴕鳥衰弱感染綜合症
    Ostrich chick fading syndrome (OCFS)主要發生在孵化後至3週齡間的小鳥,臨床上小鳥顯示精神抑鬱、食慾低下、下痢,2-5天後迅即死亡,可達40-100%,可從臍帶、卵黃、肝臟和氣囊分離出E. coli, Klebsiella。

四、黴菌
    普遍存在大自然界,目前已知有超過捌萬種以上,包括蕈(Mushroom)、霉(Mold)以及酵母菌(Yeast),以對動物致病的病原而言,則只有霉與酵母菌二類。對鴕鳥的危害可分為直接感染所引起黴菌症與因食入受黴菌代謝產物污染之食物所引起的黴菌毒素病。

(一)黴菌性疾病
1、病因可分成兩類病原
(1)病原性黴菌
    病原性強,健康動物接觸就會引起疾病,如錢蘚(Ring worm)及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spp.)。

(2)伺機性感染黴菌
    自然界常在菌,病原性低,當鴕鳥因外界因子或個體因素引起健康狀況變差或免疫力降低時,才會引起疾病的產生,如麴黴菌(Aspergillus)、白黴菌(Mucor)、洒麴黴菌(Rhizopus)。

    黴菌性疾病的發生,一般而言,除皮黴菌症外,並不會爆發大流行的危害,因此不致於如細菌或病毒的傳染病發生,會造成群體的發病與死亡,引起經濟的損失。但是由於鴕鳥是高經濟價值動物,雖然只是散發的發生,也不容忽視其重要性。
    有些環境因素是引發黴菌感染的誘因,因此飼養者若在經營上須注意以下所列之誘因,可大幅降低此病之發生。

A、潮溼溫暖的環境
黴菌最易在此環境條件下增殖並產生大量孢子,此孢子就是感染源,尤其對年幼、體弱及年老的駝鳥威脅更大。如麴菌症(Aspergillosis)。

B、亂用抗生素
疾病發生時,應確診病因,細菌性疾病的病源,應評估藥物感受性試驗,選擇有效的抗菌劑,不依規定的亂投藥物,會殺死常在菌,或干擾常在菌之平衡,營造有利黴菌在鴕鳥體內生長條件,如念珠菌症(Candidiosis)。

C、免疫力之降低
少數病毒的感染或類固醇類藥物使用,會破壞或降低正常免疫系統的功能。使得伺機性黴菌感染的機會大增。

2、鴕鳥常見之黴菌病
(1)黴菌性皮膚炎
    是具傳染性之鴕鳥黴菌病,主要發生於鴕鳥之頭部與蹠部,頭部之感染尤其眼睛與喙周圍等處,感染部位形成結節,會脫屑、掉毛或呈滲出性皮膚炎等症狀,蹠部之感染則可見角質過度增生,有些誘因是黴菌感染皮膚的促成因子,如維他命B與鋅缺乏以及外傷。此病發生率高,不會造成鴕鳥死亡,感染的病原黴菌包括小芽胞菌屬的Microsporum gypseum、Microsporum gallinae、Microsporum simmi、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等。

(2)消化道黴菌感染
    念珠菌症(Candidiasis)又稱鵝口瘡(Thrush),發生於鴕鳥的口腔,咽部及上食道出現黃色偽膜覆蓋之潰瘍灶,常見有飼料附著於其上面。少數嚴重病例會出現壞死病灶延伸至喙部,造成喙部之變形病鳥出現生長遲緩、消瘦、歪脖子等臨床症狀,在嗉囊的病變主要造成黏膜潰瘍與壞死,類似巨形細菌性胃炎之症狀,嚴重者會造成鴕鳥的死亡。主要由白假絲酵母菌(Candida albican)引起,其他的黴菌如米根黴菌(Rhizopus oryzal)與毛黴菌(Mucor spp.),亦會引起鴕鳥的類似疾病。沙囊的黴菌感染,一般以繼發於其他原因的沙囊損傷,如毒物引起之潰瘍、異物或鼓脹等病,會因處理疾病時,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抗發炎藥,導致黴菌大量增殖而引起沙囊炎。

(3)呼吸道黴菌症
    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黴菌,主要以麴黴菌為主,其中以黃麴黴菌(Aspergillus flavus)與煙曲麴菌(Aspergillus fumigatus)為最重要,對年幼的雛鳥,尤其是身體衰弱,如營養不良等情形發生時,最易感染而發病至死。本省曾發現的病例,就是黃麴黴菌經由呼吸道感染小鴯鶓(Emu),再擴散至全身,由心、肝、肺、腎、脾等都可見到黃色結節狀之病灶。也曾發生過因異物引起鼻腔的損傷繼發麴菌感染的成鳥黴菌性鼻炎之偶發病例。對成鳥的感染有些會呈現是慢性病的過程。
    鴕鳥之黴菌性肺炎之年齡多為3週齡前後,病鳥臨床上可見呼吸困難、精神抑鬱、無食慾,病程延續7-10天,在肺和氣囊上可見黃色結解,PAS染色可幫助診斷,其培養以Sabouraud’s dextrose agar (BBL)來進行。
    飼養鳥舍之通風可預防本病的發生,因通風不好時,使得角膜水腫、氣囊及肺臟受侵害,容易感染病原。雛鳥舍溫度宜設定在21-27oC,室內最高溫度的點亦不可超過32-35 oC。
    而鴕鳥也常發生黴菌性鼻炎,異物插入鼻腔黏膜及同時感染黴菌所造成的致害。

3、黴菌性疾病之預防與治療
    黴菌病之處理首重預防,前述之因子最為重要,良好的飼養管理可大幅降低黴菌病發生之情形,治療常用的藥物分成幾類:

(1)多鏈類抗生素類(polyene antibiotics)
    包括Amphotericin B、Nystatin、Pimaricin(Natamycin),其作用的方式主要是與黴菌之細胞膜結構之固醇類(Sterol)結合,影響其通透性,達到殺黴效果,但是固醇類(sterol)亦存在於紅血球,故會造成溶血性貧血之副作用。其中Amphotericin B於全身性投藥時,對腎臟具腎毒性,使用時須特別小心。Nystatin則用於念珠菌症之局部或經口治療之投與,而Pimaricin則用於黴菌性角質炎之治療。

(2)Flucytosine
    主要作用於與黴菌核醣核酸結合,造成黴菌核醣核酸之錯誤,因此其毒性較低,常用於念珠菌症與隱球菌症之治療。

(3)Benzimidazole類之合成黴菌藥
    又稱Imidazole,包括了Ketaconazole、Micronazole、Clotrimazole、Econazole,此類藥物作用於黴菌之細胞壁與細胞膜進而干擾黴菌之營養之攝取,雖然其藥效較Amphotericin差,但其毒性較低,所以常為Amphotericin之代替用藥物。

(4) Griseofulvin抗生素
    此類黴菌藥特別作用於黴菌之幾丁質層,且分布在身體的角質層的濃度特別高,因此對皮黴菌症特別適用。

(二)黴菌毒素病
    黴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謝物,至今仍是在全世界受到重大關注的一個領域。黴菌毒素如果有的話一般是以微量污染物的形式存在於農產品中,典型黴菌毒素中毒屬急性臨床症狀,並能造成經濟損失,但隱性中毒更是造成重大損失,較低劑量黴菌毒素可引起生産性能和免疫抑制,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世界穀物供應的25%受黴菌毒素污染。
    真菌産生黴菌毒素的主要地方可以是田間(“田間毒素”,如鐮刀菌毒素),或來自倉庫(“倉儲毒素”,如黃麴黴毒素和赭毒素),或者在這兩個地方都可産生。在作物或飼料上是否有黴菌毒素取於諸多因素,例如作物類型、作物的易感性、所附真菌的類型、昆蟲或機械造成的傷害、收穫時是否進行處理、儲存條件以及隨後的任何處理Hesseltine(1986)按黴菌毒素(及它們的主要靶部位)在全世界的相當重要性排序如下:

1、黃麴黴毒素(肝毒素)
2、赭毒素(腎毒素)
3、毛菌素(皮膚毒素)
4、玉米赤黴烯酮(雌激素)
5、氧瓜萎鐮菌醇(皮膚毒素)

五、腳變形(leg deformity)
    在腳的Hock joint處以下的Tibiotarsal bone單側或雙側外轉,無法站立,常因以關節面著地而引起局部肌肉及肌腱的出血和變色,由細菌的分離結果常有Staphylococcus spp.的混合感染,好發年齡是4-6週齡,但6月齡以下仍有發生的報告。

六、腺胃食滯(Impaction of proventriculus)
    本病是本省近年來1-6個月(3-6個月最多)齡幼鳥發生最多的病例,其解剖所見只有在腺胃內可見被草料或其他食物、塑膠製品、木材、大量石頭、沙粒所塞滿,無法向下推進,常有復發的病例,死亡前已完全不吃,精神抑鬱,安靜的以坐姿獨立一旁,如果不即時做出診斷與治療則24內即死亡,治療方法是嚴重病例手術取出胃內容物,或輕度食滯時給予洩劑(如食油或液體蠟等比重大的油類)。

七、鴕鳥異物性意外事件之防止
    異物指的是除了食物外的任何東西,但是,特別的是鴕鳥會啄食地面上的石頭、砂礫等物體,來幫忙磨碎食物,這是鴕鳥的正常行為,因此鴕鳥偶然吞入不正常物體的機會不少,而這些物體對鴕鳥的傷害往往是偶發且是單一病例的,而其傷害的嚴重程度視異物種類和消化系統受傷程度而定。
    對鴕鳥具威脅性的異物可分為下列幾項:1.金屬物質:例如鐵釘、鐵絲、鐵線、鐵片、金屬拉環及瓶蓋等;2.玻璃碎片;3.塑膠袋或塑膠瓶;4.纖維過長過粗的牧草或是樹枝等等。
    當鴕鳥吞入的異物屬於第1類型時,鴕鳥受到的傷害普遍較嚴重,因為金屬屬性堅硬,且往往有尖銳突出的部分,很容易在消化道的輸送過程中傷害到消化道,例如消化道黏膜面的糜爛潰爛,甚至是異物穿刺出黏膜面,造成諸如穿刺性腹膜炎等無法挽救的局面。其他類型的異物也可能在任何突發狀況下對消化道造成傷害。
    當鴕鳥發生胃中異物時,鴕鳥看起來精神不佳、吃的少或不吃、不排便、嘔吐、活動力下降、衰弱及無法站立等;觸摸鴕鳥腹部,可摸到膨大的胃,並有砂礫感;以聽診器聽聽胃腸道的蠕動情形;而血清學檢查中鴕鳥的ALP值升高,血醣、蛋白質量以及白蛋白量下降;另外放射線學檢查以及金屬探測器也是診斷方法之一。
    對非醫療人員來說,上述方法的實用性小,所以為及早發現胃中異物,相關人員可為鴕鳥做定期的生理監控,如測量體重、觀察進食情形、排便狀況等,以期早日發現異狀。
    鴕鳥異物性意外事件的防止分為兩方面,第一是在鴕鳥沒有緊迫下,意外的吞入異物;第二則在鴕鳥處於緊迫因子下。前者的預防著重於鴕鳥畜舍的建築及管理,在畜舍建築時應避免潛在性的危險,如避免搭建圍籬的鐵釘露出來,或者搭建時使用的鐵釘、鐵線以及捆牧草的鐵絲等掉落到地上時應立即處理掉,以降低鴕鳥啄食的機會。後者的預防則在飼養管理的加強,減低鴕鳥發生緊迫的音子。當緊迫產生時,鴕鳥啄食行為會顯著增加,吞食異物的機會也跟著增加。鴕鳥受到緊迫的因子有很多,例如:運輸、天氣轉變、突然改變飼料配方、運動量不足、畜舍設計不良、飼養管理不當、飼養密度過高、求偶失敗等等,其中,運輸及飼料配方的改變是較常見到的情形。
    在某臨床病例中,一隻雌性藍頸種鴕鳥在出現精神不佳、不吃、不排便等症狀後,於第二天死亡,死亡後經由病理解剖診斷為鴕鳥肌胃穿刺性腹膜炎。解剖此鴕鳥時,發現肌胃接近腺胃處有一穿刺傷口,傷口上有一根長約15公分、直徑約3公分的鐵絲由肌胃內部穿刺出來,整個腹腔充滿大量的炎症反應物,腹腔臟器覆蓋著多量的纖維素。這隻鴕鳥因為嚴重的腹膜炎而死亡。

八、Borna病毒性腳麻痺(Borna disease paralysis syndrome)
    好發年齡是5-6月齡,死亡率10-20%,臨床上可見初期之站立困難,走路不穩,2-3天後隨即出現麻痺現象,病鳥以胸骨頂住地面坐下,由於長期採取坐姿而有褥蒼的的危險,病鳥此時完全沒有食慾,反應遲鈍,一旦出現腳麻痺,其恢復之可能性低於1%,病程常拖上數月之久,外觀上除了麻痺外,沒有其他任何解剖可辨別之病變,腦和脊髓的組織變化包括Neuron degeneration及周圍Glia cells的大量浸潤(Neuronophagia),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 BDV)分離可自腦和脊髓、脾臟,其方法是以C6 cells (Rat glioma cell line)來進行初代分離,因無CPE之出現,可用間接螢光反應法鑑定病毒。
    人工感染以肌肉注射較易重現症狀,3週內有80%的鳥出現麻痺,經口感染需經38天,發病率低,可能恢復。
    在牧場管理上軌道時,其發病率低而且本病有區域性的趨勢,本病之傳播方式雖尚未完全瞭解,但本病之耐過血清治療可降低發病。

友善列印
  << 上一頁  
鴕鳥肉專賣店
有心肉舖子
鴕鳥肉Facebook
台灣區人工飼養鴕鳥協會 版權所有 2009 TDOA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話TEL:04-2213-1776 傳真FAX:04-2213-2376 地址:412台中市大里區中興路二段671巷110號
網站維護管理:艾肯數位多媒體 建議使用 1024x768、IE6.0 以上版本觀看本網站
加入最愛 | 會員中心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