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工飼養鴕鳥產業架構   
一、產業發展流程
種鳥、種蛋引進→種鳥、雛鳥買賣高峰期→鴕鳥肉品市場開發→鴕鳥及其產品產銷失衡期→克服產銷失衡,進入成熟期→內外銷市場確立

二、現階段的產業架構
目前台灣的在養鴕鳥約2~3萬隻,規模尚小,所以鴕鳥場產業架多為(一)兼營肉品通路的種鳥場。(二)擁有種鳥的肉鳥一貫場。而以一隻母鴕鳥一年約可繁殖出20隻以上鴕鳥計,在未來幾年,市場需求逐漸增加後,鴕鳥在養的增加將指日可待。

三、未來發展的產銷架構
估計當產業年屠宰量達10萬隻肉鳥時(產肉量約佔目前牛肉進口量的5﹪),為因應市場需求,鴕鳥產業將會自然而然的朝專業分工發展,以提高產能與品質。

(一)種鳥場:引進國外優良品種進行品種改良,並提供高產能與高產肉率的肉
鳥給雛鳥場。

(二)育雛場:將雛鳥飼養到3月齡,再將雛鳥售予肉鳥場飼育。

(三)肉鳥場:飼養到12~14月齡後再將肉鳥送往屠宰場屠宰,是較容易進入產
業的一個階段。

表:各階段鴕鳥飼養比較

優點 門檻
種鳥場 1.一隻母鴕鳥1年可生產20隻雛鳥以上。
2.好種鳥價格高
1.需大規模飼養
2.好種鳥價格不斐
3.需孵化等設備
4.技術門檻高
5.資金周轉慢
育雛場 1.所需土地、畜舍不大
2.資金周轉快
3.飼料用量小
1.雛鳥死亡率高
肉鳥場 1.技術門檻較低
2.設備需求低
3.資金周轉快
4.三月齡以上鳥隻死亡率低
1.需大規模飼養